祀奉神明
陳永華

陳永華,字復甫,福建同安人,父鼎,以教諭殉國難,華方舞象,試冠軍,已補弟子員。聞喪歸,即棄儒生業,究心天下事。當是時,招討大將軍鄭成功開府思明,謀恢復,延攬天下士。兵部侍郎王忠孝薦之。成功接見,與談時事,終日不倦。大喜曰:「復甫今之臥龍也」。授參軍,待以賓禮。

永華為人,淵沖靜穆,語訥訥如不能出。而指論大局,慷慨雄談,悉中肯要。遇事果斷,有識力,定計決疑,不為群議所動。與人交,務盡誠。平居燕處,無惰容。布衣疏飯,澹如也。永曆十二年,成功議北征,諸將或言不可,永華獨排之,成功說,命留思明,輔世子。嘗語經曰:「陳先生當世名士,吾遺以佐汝。汝其師事之」!

十五年,克台灣,授諮議參軍。經立,軍國大事,必諮問焉。十八年八月,晉勇衛。親歷南北各社,相度地勢,既歸,復頒屯田之制,分諸鎮開墾。插竹為籬,斬茅為屋,以藝五穀。士田初闢,一歲三熟,戌守之兵,衣食豐足。又於農隙以講武事。故人皆有勇知方,先公而後私。東寧初建,制度簡陋。永華築圍柵,起衛署;教匠燒瓦,伐木造盧舍,以奠民居。分都中為東安、西定、寧南、鎮北四坊,坊置簽首,十牌為甲,甲有首;十甲為保,保有長;理戶籍之事。勤農桑,禁淫賭,詰盜賊。於是地無游民,番地漸拓,田疇日啟。其高燥者,教民植蔗,製糖之利,販運國外,歲得數十萬金。當是時,閩、奧逐利之氓,輻輳而至,歲率數萬人。成功立法嚴,永華以寬待之。險阻集,物士方,臺灣之人,以是大治。十二月,請建聖廟,立學校。經從之。擇地寧南坊,二十年春正月成,經行釋菜之禮。三月,為學院,以葉亨為國子助教,聘中士之儒,以教秀士。各社皆設小學,教之養之,臺灣文學始日進。永華既教民造土,歲又大熟,比戶般富,猶恐不足國用,請經令一旅駐思明,與邊將交驩,彼往此來,以博貿易之利。而臺灣物價大平。二十八年春,耿精忠據福建,請會師。經以克臧為監國,命永華為東寧總制使。克臧永華婿也。事無大小,皆聽之。永華為政儒雅,轉粟餽餉,軍無缺乏。及經歸後,頗事偷息,而馮錫範、劉國軒忌之。三十四年春三月,請解兵。經不聽,既而許之,以所部歸國軒。永華見經無西志,諸將又燕安相處,鬱鬱不樂。一日齋沐,入室拜禱,顧以身代民命。或曰,「君秉國鈞,民之望也」。已復嘆曰:「鄭氏之祚不永矣」。越數日逝。經臨其喪,謚文正,贈資政大夫正治上卿。臺人聞之,莫不痛哭,馳弔於家。

初,經知永華貧,以海舶遺之。商買僦此貿易,歲可得數千金。不受。而自募民闢田,歲收穀數千石。比穫、遍遺親舊之窮困者,計其所存,僅供歲食而已。妻洪氏,小字端舍,賦質幽閒,善屬文。晨興,盥沐華,夫婦衣冠歛衽揖而後語。一家之內,熙皞如也。合葬於天興州赤山保大潭山。清人得臺後,歸葬同安。

據大陸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所提供之資料,陳永華遷葬之墓,系在廈門灌口下店圩西北村旁的小山上。面積約二十平方米。墓座北朝南,用三合土筑成碑面光滑,一字不刻。墓前左右各有石旗杆座一個。墓葬于一九五二年被盜,但及時發覺,沒有被盜成,據當時清理墓葬時在場的林老先生說:出土的文物有墓誌銘一塊,棺材二部、印章三顆(瓷印二、水晶印一),玻璃、首飾一件,水銀二十一斤多。墓誌銘上說:陳永華十九歲中舉人,二十歲參加鄭成功抗清活動,後來到台灣做了許多事情,開荒墾地,興辦教育...,葬臺灣...等等。出土棺材二部,成長方形,分不出頭尾,與一般棺材不一樣。棺材剛出土時還有香味。經我們了解,出土印章三顆,兩顆瓷印分別「永華」、「復甫」字樣,水晶印刻「鉁」字樣。